KTV招聘网 · 沈阳
当前位置:沈阳KTV招聘网 > 沈阳热点资讯 > 沈阳学习/知识 >  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信从;给敌人一点好

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信从;给敌人一点好

发布时间: 2022-12-26 15:29:36 人气:

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信从;给敌人一点好处,敌人必定接受而将空虚薄弱之处暴露出来。用利益调动敌人,以士卒守候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将帅,总是只求于势,而不求于人,所以能放弃人而依靠势。依靠势的将帅,他们指挥士卒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头和石头的特性,平放就静止不动,倾斜着放就会滚动,方形的会保持静止的形态,圆形的就会滚动行进。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所造成的态势,就像转动圆石,

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定信从;给敌人一点好处,敌人必定接受而将空虚薄弱之处暴露出来。用利益调动敌人,以士卒守候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将帅,总是只求于势,而不求于人,所以能放弃人而依靠势。依靠势的将帅,他们指挥士卒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头和石头的特性,平放就静止不动,倾斜着放就会滚动,方形的会保持静止的形态,圆形的就会滚动行进。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所造成的态势,就像转动圆石,让它从八千尺的高山上滚下来一样,这就是势的含义。

虚实篇

“势”是《孙子兵法》全书最重要的一大范畴,“奇正”与“虚实”等均为其所统领。《势篇》已探究了“奇正”的内涵,此篇则全力揭示“虚实”的意蕴,故以“虚实”二字命题。张预曰:“《形篇》言攻守,《势篇》说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故次《势》。”分别概括了《形篇》、《势篇》、《虚实篇》论述的重心,揭示了孙子依次编撰上述各篇的内在理路。综合孙子本篇所论,所谓“虚实”指的是军事实力的强弱优劣状况,以及针对这种状况而巧妙创造战机的作战方法与指导原则。深谙兵家三昧的唐太宗对本篇推崇备至,称颂道:“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矣。”(《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军事将领若想取得对敌斗争的最后胜利,就必须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孙子在本篇第一段即对此作了精辟的揭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这是使用“虚实”、“奇正”之术所欲达到的最佳状态,即李靖所谓“(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同上)。毛泽东在论及军队的主动权时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阵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打败的危险。”(《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堪称是对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理论的最佳诠释。

孙子围绕“虚实”这一范畴在本篇展开的论述,均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目的。为了充分拥有战场上的主动地位,孙子提出了“避实而击虚”的著名原则。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敌情,准确判断敌人的兵力部署,查明何处为“虚”、何处为“实”,一拳击中软肋,使敌无力招架。在摸清敌情的同时,也要善于隐蔽我方实情,做到“形人而我无形”,以高明的伪装,迷惑、欺骗敌人,这样敌人才更容易暴露出弱点。

敌、我双方的“虚”与“实”,在孙子看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想方设法使敌人由有利转向不利,由强大转向虚弱,由主动转向被动,然后寻找战机,歼灭敌人。当敌众我寡时,“我专而敌分”可谓扭转我军不利态势的良方。“我专为一,敌分为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部分敌人,进而各个击破,彻底歼敌。

军事斗争形态多样,奥妙无穷。孙子在本篇深有感触道:“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此处的“微乎”、“神乎”与《老子》的“惚兮恍兮”,此处的“无形”、“无声”与《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绝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偶然相近,而是在感受并揭示客观规律的复杂性上英雄所见略同,有着精神旨趣上一脉相承的关联。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贾林曰:“先处形胜之地以待敌者,则有备豫,士马闲逸。”佚,安逸,闲逸。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贾林曰:“敌处便利,我则不往,引兵别据,示不敌其军;敌谓我无谋,必来攻袭。如此,则反令敌倦,而我不劳。”朱军说:“‘先处战地’和‘后处战地’的佚劳问题,孙武讲的是一般规律。如1905年日俄海军对马海战,日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率舰队在本土以待俄国第二分舰队,便是典型战例。但也有特殊情况。作者亲自参加过的1937年7月‘七七事变’中的南苑作战,当卢沟桥炮声响后,29军驻南苑的军队便投入紧急备战,掘阔围子外壕,加固营苑寨围;并在南营市街外缘挖筑野战工事,部队的精神体力极度疲惫。到7月28日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战4小时,部队突围去固安。29军先占阵地并未见其佚,日军进攻也未见得就劳。这是攻守优劣之势不同,主动权操于日军之手所形成的。这种特殊情况的教训值得记取,而且劳并不是决定胜败的唯一因素。公元263年邓艾攻蜀之战,自阴平起,在没有人走过的700余里地段上,凿山通路,造成阁桥,粮运中断,极为困窘。遇绝崖,邓艾身裹毛毯率先滚下去,将士攀树缘崖而下,直取江油城;蜀将马邈降。邓艾趋战可以说极劳,但劳能制胜。他能胜的原因,是邓艾以优势、攻击、主动、有准备地对马邈的劣势、防守、被动、无准备。可见以有备攻无备者胜,是一个基本规律。”趋战,指敌人急行军之后仓促应战。趋,快走。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杜牧曰:“致令敌来就我,我当蓄力待之,不就敌人,恐我劳也。后汉张步将费邑分遣其弟敢守巨里。耿弇进兵,先胁巨里,使多伐树木,扬言以填坑堑。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趋修攻具,宣勒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大破之,遂临阵斩费邑。”郭化若说:“《孙子》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争取主动,摆脱被动;是军事上普遍性的规律。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致人’?怎样才能‘不致于人’?这同将帅的能否多谋善断有极大关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说:‘《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这是指导战争的主要原则之一。”吴如嵩说:“这是关于战争中争取主动权的最古老的表述。自此之后,许多兵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一命题,例如,《尉缭子·战威》说:‘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鬼谷子·谋》说:‘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失命也。’唐太宗指出:古代兵法千章万句,最重要的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人’(《李卫公问对》)。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这种自由,受制于敌,结果就只能是失败。”致人,指调动敌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意谓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自动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受到了利益的诱惑。曹操曰:“诱之以利也。”张预曰:“所以能致敌之来者,诱之以利耳。李牧佯北以致匈奴,杨素毁车以诱突厥是也。”刘邦骥曰:“(此句至‘可使无斗’)论虚虚实实之种种方法,均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要诀,无一而非诡道也。能使敌人自至者,诱之以利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以害形之,敌患而不至也。”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意谓能使敌人按照我方意愿无法到达战区,这是因为敌人担心会有祸害。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张预曰:“所以能令敌人必不得至者,害其所顾爱耳。孙膑直走大梁,而解邯郸之围是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李零说:“主动和被动,是不平衡关系。只有打破平衡,才有我方的主动和敌方的被动。‘出奇制胜’的‘奇’就是制造差异,打破平衡。银雀山汉简《奇正》篇说:‘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这里说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就是靠打破平衡,变被动为主动,使整个形势倒转。主动和被动,平衡和不平衡,除力量对比,还有心理较量。你比敌人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关键在出人意料。你能想到,敌人想不到,这点最重要。出人意料才能打破平衡,让形势朝有利于我的方向逆转。《计篇》叫‘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责任编辑:快推网
相关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