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招聘网 · 永州
当前位置:永州KTV招聘网 > 永州热点资讯 > 永州励志/美文 >  秦国展开对六国的战争秦国著名将领白起攻占了楚国的部分领土之后

秦国展开对六国的战争秦国著名将领白起攻占了楚国的部分领土之后

发布时间: 2022-09-15 22:32:11 人气:

秦国展开对六国的战争,秦国著名将领白起,攻占了楚国的部分领土之后,稍事休整,又率领军队前来攻打。楚国派出春申君到秦国去劝说秦王停止对楚国的战争。春申君从秦国的实际利益出发,侧重分析了秦国的地位和实力,为秦国指出了一条名利双收的道路,从而想从客观上来避免秦国对楚国的战争,实现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他在论说的过程中切实地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并列举了史实加以佐证秦国发动对楚作战的潜在危险,从正反两方面

秦国展开对六国的战争,秦国著名将领白起,攻占了楚国的部分领土之后,稍事休整,又率领军队前来攻打。楚国派出春申君到秦国去劝说秦王停止对楚国的战争。

春申君从秦国的实际利益出发,侧重分析了秦国的地位和实力,为秦国指出了一条名利双收的道路,从而想从客观上来避免秦国对楚国的战争,实现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他在论说的过程中切实地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并列举了史实加以佐证秦国发动对楚作战的潜在危险,从正反两方面来竭力阻止秦国的穷兵黩武。

或为为六国说秦王②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昔者,赵氏亦尝强矣。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③万乘之国二,由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不令朝行。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④,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为或:有人。②秦王:即秦昭襄王。③厌案:压制。厌,通“压”。④逢泽之遇:魏惠王主持的在魏国都城大梁附近的逢泽召开的会议。

有人代表六国游说秦王说:“国土辽阔不足以永保安定,人民众多不足以逞强恃能。如果土地辽阔就能够国家安定,人民众多就能够国家强盛的话,那么夏桀、商纣的后代至今还应该存在。过去,赵氏也曾经强盛啊。要说赵国强大到什么程度?它向东可以压制齐国,向西可以控制魏国,控制这两个万乘大国,就如同控制千乘之国的宋国一样。赵国人修建起刚平城,就使得卫国都城的东门几乎没有郊野,卫国人连放牧打柴的都不敢出东门。在那个时候,卫国如同累卵,岌岌可危。各国的士人在一起谋划说:‘我们怎甘心做邯郸的质子,向它赵国俯首称臣?’就这样有人提议要攻打赵国的邯郸,各国便群起响应,晚上才发出命令,第二天早上就行动起来。魏国出兵攻破邯郸,在逢泽这个地方主持诸侯会盟,他乘坐夏车,自称夏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各国诸侯都跟从。

“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为,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际绝。齐战败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掫,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牖之间。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伐之也!”

为抱质执璧:质,礼品。璧,中间有小孔的圆形玉器。

“齐太公听说了这回事,出兵讨伐魏国。魏国国土被分作两半,国家处在灭亡的边缘。魏惠王不得已,带上礼物和玉璧,向齐太公请罪,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各国诸侯这才放过了魏国。楚威王听说了这件事情,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就率领天下的百姓,与齐将申缚大战于泗水之上,结果大败齐军。赵人得知了消息,乘机占领了枝桑,燕人听到了消息,乘机占领了格道。格道不通了,就隔绝了齐国平际的道路。齐国想要作战不能胜,想要另谋出路也不得,只好派陈毛为使者,命令军队放下武器,撤除警戒,南下向楚王请罪,还游说西面的赵国和北面的燕国,并在国内安抚百姓,这样天下诸侯才放过齐国。由此看来,积薄为厚,积少成多,天下各国共同商议如何来讨伐楚威王。我怎么能认为这是因为楚威王政治衰败、谋略失误才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呢?楚王恃能逞强,来威胁天下各国诸侯,因此天下就乐于讨伐他啊!”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经历过一段时期的混战攻伐,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两种趋势。一种是秦国要统一六国,称霸天下。另一种是崤山以东的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而且后一种趋势是在前一种趋势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与此相对应,在各国交往中也出现了连横和合纵两种对立的策略主张。主张连横的人,认为国家要突出于其他国家,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打别的国家,逐步实现天下的统一。而主张合纵的人,他们的观点就与此相反。他们不仅互相联合结成同盟,而且居然有人到秦国去游说秦王,劝说他放弃称霸天下的想法,从而以此自保。

公元前也88年,齐国和秦国并称为帝。谋士苏秦劝说齐闵王放弃帝王的称号,来防止自己成为各个国家攻击的对象。齐国放弃帝王称号之后,本文中的说客去秦国劝说秦王也放弃帝王的称号。

依据这个说客的观点,一个国家是不应该太过突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称王称霸,那么就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甚至仇恨,进而遭到国破人亡的命运。从此可以看出,这个说客是代表六国的利益前来劝说秦王的。他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然后进行假设论证,认为如果自己的观点不成立的话,那么桀、纣的后代就会将王位保持到现在,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接着,他就在这个立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列举了赵国曾经强盛一时,但后来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和讨伐。然后又列举齐国和楚国也曾经意欲称霸,最终还是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以此来劝说秦王放弃称霸的想法。

谓秦王为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②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责任编辑:快推网
相关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