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招聘网 · 咸宁
当前位置:咸宁KTV招聘网 > 咸宁热点资讯 > 咸宁励志/美文 >  三,前清的宦官与言官

三,前清的宦官与言官

发布时间: 2022-06-11 11:36:16 人气:

三 前清的宦官与言官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执政期间,顺治总结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经验教训,为避免重蹈明王朝的覆辙,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其中,“宦官不许干政”,就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太监有很多种称呼,譬如宦官、阉官、宦者、寺人、内管、内监等。而据考证,中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寺人”,甲骨文中曾有相关的记载。明朝人唐甄在其著作《潜论》中,曾用四句话描绘了太监——“望之

三 前清的宦官与言官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执政期间,顺治总结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经验教训,为避免重蹈明王朝的覆辙,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其中,“宦官不许干政”,就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有很多种称呼,譬如宦官、阉官、宦者、寺人、内管、内监等。而据考证,中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寺人”,甲骨文中曾有相关的记载。

明朝人唐甄在其著作《潜论》中,曾用四句话描绘了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根据唐甄的描述,太监似乎是这样一种怪物:身材臃肿、弯曲,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们的声音像儿童一样稚嫩却不清脆,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他们可以很爱一个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唐甄《潜论》中对太监的描述,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太监大都自知身份低下,以逢迎主子为能事;他们处于帝王身边,关系亲密,也比较容易施影响于帝王。他们一旦深受庸主宠信,就会成为狐假虎威、口含天宪的特殊人物,形成一种特别强大的腐朽势力,甚至干预或左右朝政。东汉和唐代的宦官之祸,就是这样频频发生的。

据史料记载,清时宫中太监多达上千,最多时有两千八百余人。这些太监除了少量的战争俘虏或年幼的宫刑罪犯外,大部分是从民间招募而来的。这些招募而来的,基本都是汉人。

当时,直隶以及京城近郊的昌平、平谷、大兴、宛平等处都是出太监的地方。按照清廷规定,太监进宫后,可以得到一笔安家费,所以,报名做太监的都是穷苦农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生活所迫,就把自己的儿子卖进宫中。

在进宫之前,准备当太监的孩子要做“净身”手术。做手术前,要签署一份契约,表示自己是自愿接受“净身”手术,若有生命危险完全由自己负全部责任。签完契约,孩子就被送上一个四角都装着铁环的门板的手术台,“净身师”把他们的四肢牢牢地捆绑在铁环上,然后蒙上一块黑布,灌上一碗具有麻醉功效的大麻汤,接着一盆凉水泼向他们的下身,趁着孩子脑袋发懵,身子发麻之际,手起刀落。

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各个朝代太监祸国的历史很有研究,对往昔帝王在太监包围下大权旁落,深怀戒惧。因此,在大明帝国建国之初,他就制定严格管理太监的制度,特别严禁其干预政事。这自然是高明之举。但封建制度实施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朱元璋死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太监就逐渐受到重用,几次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太监,由此可知太监在当时所被重视的程度。

到了明宪宗时期,太监得到宠幸,开始干预朝政,最后竟然涉及了边城镇守,京营掌兵,提督营造、银矿,甚至连染织等事都参与管理。随着外差的日益增多,太监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身价也一跃而起。到最后,太监开始欺压起朝官来。到了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把太监的地位抬到了天上,他自称“九千岁”,下有“五虎”“五彪”“十狗”等追随者,从内阁六部到四方督抚,均有他的党羽。

这些历史教训,顺治皇帝不会不知道,相反,他十分清楚太监得势的因由。因此,即便他身边的太监对他百依百顺、百般照顾,但他告诉自己,不能让太监得势,他们一旦得势,轻则上房揭瓦,重则倾覆国家。

于是,顺治皇帝决定,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宫内的太监。

开国之初,顺治就将“宦官不许干预朝政”的赦谕,铸成大小一样的三块铁牌,分别立于交泰殿、内务府和慎刑司三处。

三块铁牌均为长廊形,上铸有满汉文字,满文从左至右,汉文从右至左。铁牌周围镶有木框,高134厘米、宽70厘米、厚6.5厘米,斜置于木座之上。铁牌的粗糙与宫殿的金碧辉煌很不协调,但也因为铁牌的笨重、丑陋才显得异常醒目,时时告诫皇帝以及臣僚不忘祖制。

责任编辑:快推网
相关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