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招聘网 · 铁岭
当前位置:铁岭KTV招聘网 > 铁岭热点资讯 > 铁岭学习/知识 >  明代女真是族种的泛称明人通常将女真划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为元

明代女真是族种的泛称明人通常将女真划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为元

发布时间: 2022-12-01 04:17:45 人气:

明代女真是族种的泛称。明人通常将女真划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为元代斡朵里、胡里改等部女真;海西女真,为居住在海西(今松花江东)直到黑龙江的各部女真;野人女真,是居住在海西女真以北、以东及建州女真东北的各族体的泛称。正统年间以后,建州女真主要部分从图们江流域迁到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东北起图们江、西南至鸭绿江下游,均为其活动地区。海西女真由海西江南下到开原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扈伦四部(即清文献中的叶

明代女真是族种的泛称。明人通常将女真划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为元代斡朵里、胡里改等部女真;海西女真,为居住在海西(今松花江东)直到黑龙江的各部女真;野人女真,是居住在海西女真以北、以东及建州女真东北的各族体的泛称。正统年间以后,建州女真主要部分从图们江流域迁到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东北起图们江、西南至鸭绿江下游,均为其活动地区。海西女真由海西江南下到开原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扈伦四部(即清文献中的叶赫、哈加彩文官坐俑达、乌拉、辉发部)。明代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与汉人、朝鲜人互市,获取农具、耕牛,掳掠汉人、朝鲜人为奴隶,役使其耕作,农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社会组织已由哈拉(即氏族)的血缘组织为主发展为嘎珊(即村寨)的地缘组织为主,并普遍出现设防的统治中心,称为和通或和屯(即城),军事氏族贵族已有役使奴隶耕作的拖克索(即庄园),女真人内部的阶级分化也迅速发展。野人女真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明为借女真之力牵制蒙古,对女真采取招抚政策,广设羁縻工所,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和千、百户长,以及同知、镇抚等,给敕印,分赏赐,使各统其部,分而治之,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间,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明政府并在开原立安乐州,辽阳立自在州,安置女真之归化人。明朝政府命女真各卫所凭敕书来京师进行敕贡贸易,厚往薄来;并在开原、抚顺等地开设马市,接待女真人以其马匹及其他土特产来交换农具、耕牛、粮食、布匹等物。嘉靖二十年()以后,女真各部群长争雄,抢夺敕书,先后出现强酋王台、王杲、王兀堂等,体现了女真族群统一的历史趋势。

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自明万历十一年()起兵,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征服了建州女真各部、扈伦四部和黑龙江呼尔哈、东海女真各部,基本上统一女真,建立国家,国号仍为金,史称后金。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卒。其子皇太极继位,于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宣布废除女真称号,规定只称满洲,标志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次年改国名为清。从此满族代替女真为族名,女真其余各部亦各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渐行消失。

满洲

满族的族称。世纪初,以明代东北地区建州、海西女真后裔为主,吸收了一些外部成员,形成了满族共同体。明代女真的先世是先秦以来就居住在东北的肃慎、邑娄、勿吉、和金代的女真。明代女真曾分成许多大小部落,满洲是建州部所属的一个小部落,努尔哈赤父祖即属于该部落。后来因为努尔哈赤起兵实现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满洲这一名称随之也逐渐显赫并用之称呼整个女真。但当时明朝官私著述中都没有用过满洲这一名称,他们经常用的的建州或女真(直)。朝鲜人也称他们为建努尔哈赤像州或女真。满族自己则或称女直,或称诸申。年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即汗位,建立金(后金)。由于肃慎、女真和诸申都是同音的演变和汉字的不同写法,而不同的称呼对清朝统治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予以统一。早在年,清太宗皇太极就明确规定,满族人一律称满洲,不准称诸申。乾隆四十二年(),清朝下令编纂《钦定满洲源流考》,再一次肯定满洲为部族名。有清一代满洲一直作为民族的名称,同汉、蒙、回、藏等并用。迄今所称满族就是满洲族的简化。至于满洲二字的含义如何,现在尚无一致意见。清代官方的代表性看法是,满洲二字来源于西藏每年朝贡称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汉译为妙吉祥,满洲是由曼珠演变而来。但西藏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才向清朝朝贡,满洲这一名称此前已存在。另一说是,明代初期女真曾出现一位赫赫有名的李满住,满住遂成为部落名称,后由满住之音而转为满洲,这一说法较前者可信。实际上,满洲的来源最大可能是建州。建州是明朝统治的地区名,满洲也近地名,二者具有渊源关系。清朝统治者避讳其先人曾受明朝统治,便有意把满洲称为族名。

蒙古

特指明末至辛亥革命前居住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世纪末,蒙古达延汗统一漠南,将东蒙古(《明史》称“鞑靼”)分为左右两翼各三万户。左翼有察哈尔、乌梁海、喀尔喀;右翼有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这六万户基本上就是清代内蒙古六盟的起源。世纪中,土默特阿勒坦汗(汉籍称“俺答汗”)强盛,西逐西蒙古(《明史》称“瓦刺”,清称“厄鲁特”)于杭爱山以西,左翼喀尔喀万户取其地称“外喀尔喀”,即清代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的起源。西蒙古,清初据有杭爱山以西,分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后土尔扈特部移牧伏尔加河下游,以辉特部补之,仍称四厄鲁特(见厄鲁特蒙古)。后和硕特一部移牧西套、青海,是为漠西蒙古和青海蒙古各部的起源。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建州卫兴起于东北,首先统一女真各部,次及近邻蒙古各部,到其子清太宗皇太极时,已统一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漠西厄鲁特见漠南为清所并,曾一度联合,但不久即瓦解。漠北三汗向清进“九白”(白驼一、白马八)年贡,漠西四部也先后与清廷建立了贡市关系、成为职贡之国。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漠北、漠西蒙古封建主不断内附,清廷都给安置了牧地。除贝加尔湖布里雅特蒙古外,都已归入清朝统一的版图。

清在关外时,最初将蒙古编入满洲八旗,后设蒙古衙门,有承政、参政等官专司蒙古事务。太宗崇德三年(),改为理藩院,设尚书、侍郎,专司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黜徙、征发等事。对蒙古各部仍保持其原有牧地和封建主的权力,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则行其原有的盟旗制度,但略加变更,使实权掌握在旗一级。雍正以后又加强了地方官员对蒙古盟、旗兵马事务的监督。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监督哲里木盟;热河都统监督卓索图、昭乌达两盟;察哈尔都统除辖察哈尔八旗外,监督锡林郭勒盟;绥远城将军除辖归化城、土默特两翼外,监督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宁夏将军、陕甘总督分别节制阿拉善、额济纳。外蒙、新疆也都类此。对蒙古形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监督相互配合的统治方式。

清廷对蒙古只征调兵马,赏贡献一向厚往薄来,且有年班、朝觐制度,礼遇优厚。札萨克皆按满洲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授爵,其下又保留蒙古原有的台吉(原意为太子、王子,封爵的一级,分一至四等)、塔布囊等封号。满蒙二族一向通婚,清朝为了控制蒙古。更是提倡。仅清朝十二代皇后中出于蒙古者就有六人之多,遂使元裔博尔济吉特氏和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血亲相联,结为一体,蒙古王公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喇嘛教黄帽派(黄教,见格鲁派)明末已传入蒙古,教主达赖喇嘛有干预蒙古地方行政之权。清廷为控制蒙古而提倡黄教,首先实行“众建”,分全国为四大教区:达赖主前藏,班禅主后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主外蒙古,惟章嘉呼图克图主内蒙古兼管内地教务。章嘉本是元代八思巴的法裔(由花教皈依黄教),是清朝所封惟一的国师。又于多伦(元上都之地)建汇宗寺,于避暑山庄建外八庙,分别仿效藏、蒙各大寺形式,都表明教权已收归中央。其后,一改对黄教的限制政策为大力提倡,允许蒙古各旗到处建庙,又采取为庙“赐名”等因势利导不露形迹的办法,以削弱蒙古,使其不能成为危及清廷的强大力量,只能为政府提供军队。

责任编辑:快推网
相关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