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招聘网 · 绵阳
当前位置:绵阳KTV招聘网 > 绵阳热点资讯 > 绵阳学习/知识 >  语出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二“君子之

语出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二“君子之

发布时间: 2022-12-12 17:15:14 人气:

语出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二:“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59】问“志至气次”。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译文】问“志至气次”。先生说:“这是‘志之所至,气亦至焉’的说法。不是‘极至次贰’的说法。持守志向,则养气就在其中。不放纵血气,就是持

语出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二:“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

【59】问“志至气次”。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译文】问“志至气次”。先生说:“这是‘志之所至,气亦至焉’的说法。不是‘极至次贰’的说法。持守志向,则养气就在其中。不放纵血气,就是持守志向。孟子补正了告子思想的偏激,所以这样混着说。”

志至气次: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意为人的思想意志主导着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于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一彰显,意气情感也就随之呈现,所以说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放纵意气情感。

告子,名不害,战国人。他提出性无善恶论,并有“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的论点,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

【60】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译文】问:“程颐说:‘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这种说法怎么样?”先生说:“不对,这样说乃是作伪。圣人就如同天一样,无处不是天。日月星三光之上是天,九层大地之下也仍然是天。天何尝降低自己到卑微地位呢?这是孟子所谓的‘大而化之’。贤人就如同山一样,守住它的高度而已。然而百丈高的山不能提升到千丈,千丈的不能提升到万丈,因此贤人也没有拔高自己而自我标榜,有意拔高和自我标榜是作伪的表现。”

语出程颐,见《河南程氏外书》卷三。

【61】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译文】问:“程伊川所说的‘不应当在喜怒哀乐之情没有流露出来的时候去探求一个中和的状态’,李延平却教学者去体认喜怒哀乐之情没有流露时的状态,这怎么解释?”先生说:“都对。程伊川担心人在喜怒哀乐之情流露之前去讨论中和,把中和看做一个固定的事物,就像我以前把气息平定时看做中和的状态,所以他只教人在涵养省察上用功。李延平担心人不知道如何下手做工夫,所以教人时时刻刻去追求喜怒哀乐之情流露之前的状态,使人端正眼睛去注视是这样,倾耳去听也是这样,这就是《中庸》所讲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这都是古人不得已开导人的说法。”

语出程颐,见《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今福建南平人。程颐三传弟子,朱熹曾从游其门下,并编撰其语录为《延平答问》。

语出《中庸》第一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为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警戒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敬畏持守。最幽暗不明的地方就是最容易看见的,最细微看不见的事物也就是最容易显现的,所以君子要在独处时谨慎。

【62】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曰:“何者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曰:“天理何以谓之中?”曰:“无所偏倚。”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译文】我问:“喜怒哀乐的中和状态,其整体状态一般人确实不能持有,比如一件应当喜或怒的小事,平时没有喜怒之心,等到应对事情的时候,也符合礼仪,这可以称之中和吗?”先生说:“在一时一事上,确实也可以称之中和,但是不能称为大本达道。人性本善,中和是人人都具有,怎么能说没有呢?但常人的心智往往有所蒙蔽,因而其本体虽时时发现,终究是时明时暗,不是本体的全然发用状态。无时无处不符合中道,然后才可称之为大本;无处不和谐,然后才可称之为达道。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确立天下的大本。”我说:“我对于‘中’字的含义尚未明白。”先生说:“这个必须要自己的内心去体认出来,不是通过言语所能讲清楚的。中只是天理。”我说:“什么是天理呢?”先生说:“摒除人欲,就知道天理。”我说:“天理为什么称之为中?”先生说:“因为它没有偏倚。”我说:“没有偏倚是什么气象呢?”先生说:“就好像一块明镜,全体晶莹透彻,没有一丝灰尘沾染。”说:“偏倚是有沾染,比如说染在喜好美色、喜好财利、喜好名声等事情上,才可以看得见偏倚。如果喜怒哀乐之情没有呈现时,美色名利都没有沾染到心。那么怎样才知道它有偏倚呢?”先生说:“虽然没有附着,然而平日的喜好美色、喜好利益、喜好名声的心思原本没有放弃,既然没有放弃,那就是有,既然有这个心思,那么就不可以说没有偏倚。譬如患了病的人,虽然有时候不发作,但是病根却没有除去,所以也就不能称之为没病的人。必须把平日喜好美色、喜好利益、喜好名声等私心全部一并清除干净,没有毫发保留,而此心的全体廓然大公,纯粹是天理的状态,才可以称之为喜怒哀乐之情没有呈现时的中和状态,才是天下之大本。”

责任编辑:快推网
相关资讯更多